基础卵泡少的女性常面临“卵子数量焦虑”,连续促排虽能增加获卵机会,但需警惕卵巢过度刺激风险,科学评估与个性化方案才是关键。
基础卵泡少能否每月连续促排?
1.可能的方案
传统观点:过去认为促排卵后需要休息1-2个月,让卵巢恢复,避免过度刺激。
新趋势:近年来,部分生殖中心采用 “黄体期促排”+“卵泡期促排”(如 DuoStim双刺激)或 连续微刺激方案,以增加单周期获卵数。
- 适用人群:卵巢储备差(如AMH<1.0 ng/mL)、基础卵泡(AFC)<5个、年龄>35岁的女性。
- 目标:短期内积累更多卵子,提高试管成功率。
2.连续促排的可行性
方案 | 适用情况 | 优点 | 风险 |
---|---|---|---|
传统间隔促排(每月1次) | 卵巢功能尚可,FSH<15 IU/L | 卵巢恢复较好,降低OHSS风险 | 周期长,获卵少 |
黄体期+卵泡期双促排(DuoStim) | 卵巢低反应,单次促排获卵<3个 | 1个月经周期取卵2次,提高效率 | 激素波动大,需冷冻胚胎 |
连续微刺激/自然周期 | 极低储备(AMH<0.5) | 药物剂量低,减少卵巢负担 | 获卵少,需多次取卵 |
连续促排的潜在风险
1.卵巢过度刺激(OHSS)
虽然基础卵泡少的患者OHSS风险较低,但 高剂量激素连续刺激 仍可能导致卵巢肿大或腹水。
对策:采用 微刺激(低剂量Gn)或拮抗剂方案,减少药物用量。
2.卵子质量下降
部分研究认为,连续促排可能影响卵子质量,但尚无明确证据。
对策:结合 生长激素(GH)或抗氧化治疗(辅酶Q10) 改善卵子质量。
3.子宫内膜容受性受影响
频繁促排可能干扰激素水平,影响内膜同步性,需 全胚冷冻(FET)。
哪些人适合连续促排?
✅ 适合的情况:
卵巢储备极低(AMH<1.0,AFC<5),单次促排获卵<3个。
年龄>35岁,需要尽快积累胚胎。
采用 微刺激或自然周期方案,药物剂量低。
❌ 不适合的情况:
FSH>15 IU/L,提示卵巢功能极差,连续促排可能无效。
既往促排反应极差(如使用高剂量药物仍无卵泡生长)。
有OHSS病史或卵巢囊肿。
如何优化连续促排改善促排效果?
1.选择合适的方案
微刺激方案(克罗米芬+低剂量Gn):减少药物负担。
黄体期促排(LPS):利用月经周期后半段再促一批卵泡。
自然周期改良:仅取自然生长的1-2个卵子,每月连续进行。
2.配合辅助治疗
DHEA(50-75mg/天):可能改善卵巢储备(需3-6个月)。
生长激素(GH):提高卵泡对促排药物的敏感性。
辅酶Q10、维生素D:改善卵子线粒体功能。
3.实验室技术
胚胎冻存(FET):避免鲜胚移植时内膜不同步。
卵子/胚胎玻璃化冷冻:提高累积妊娠率。
如果您的卵巢储备极低,可与医生讨论 “累积周期”(多次促排冻存胚胎) 或 “自然周期/微刺激试管” 等方案,以提高妊娠机会。
*图文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作为诊断依据,个体有差异,如有不适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