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排卵是试管婴儿治疗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卵子数量与质量。这一过程需严格遵循医嘱,同时注意生活细节的调整,才能为后续取卵与胚胎培养打下良好基础,避免因疏忽影响治疗效果。
用药前准备:全面评估与基础疾病管理
1.身体检查与卵巢储备评估
基础性激素六项:月经第2-3天检测FSH(卵泡刺激素)、LH(黄体生成素)、E2(雌二醇),评估卵巢功能。
AMH(抗缪勒管激素):反映卵巢储备能力,AMH<1.1ng/mL提示卵巢功能下降。
B超监测基础卵泡数:双侧卵巢基础卵泡数<5个可能影响促排效果。
传染病筛查:乙肝、丙肝、HIV、梅毒等,避免交叉感染。
2.基础疾病控制
高血压/糖尿病:血压需控制在<140/90mmHg,空腹血糖<7.0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
甲状腺功能异常:TSH(促甲状腺激素)需控制在0.1-2.5mIU/L(妊娠期标准)。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需提前3-6个月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减重5%-10%)、口服避孕药调整周期。
3.心理准备与家属沟通
促排卵周期可能持续10-15天,需每日注射药物、频繁就诊,需提前安排工作与生活。
与伴侣沟通胚胎数量、移植策略(如单胎/多胎),避免后续分歧。
用药期间:严格遵医嘱与动态监测
1.药物使用规范
注射时间:促性腺激素(如果纳芬、普丽康)需固定时间注射(误差±2小时),避免激素水平波动。
剂量调整:根据卵泡发育速度和激素水平调整剂量,严禁自行增减药量。
药物保存:未开封药物需2-8℃冷藏,已开封药物室温保存(<25℃)且需在28天内用完。
2.监测指标与频率
B超监测:每2-3天监测卵泡大小、数量及子宫内膜厚度(目标8-14mm)。
激素检测:每3-4天检测E2(雌二醇)、P(孕酮)、LH(黄体生成素),E2水平应与卵泡数量匹配(如10个卵泡对应E2约2000pg/mL)。
触发时机:当主导卵泡直径≥18mm时,注射hCG或GnRH-a扳机,36小时后取卵。
3.OHSS预防措施
高危人群:年轻(<35岁)、PCOS、E2>5000pg/mL、获卵数>15枚者需警惕。
预防方案:
- 使用GnRH-a触发替代hCG,减少OHSS风险。
- 取卵后口服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卡麦角林)改善血管通透性。
- 避免新鲜周期移植,全胚冷冻后择期解冻移植。
生活管理:细节决定促排效果
1.饮食调整
高蛋白饮食:每日摄入蛋白质1.2-1.5g/kg(如鸡蛋、牛奶、鱼肉),预防腹水。
补充维生素:叶酸400μg/日、维生素D 800IU/日(尤其缺乏者)。
避免刺激性食物:辛辣、生冷、易过敏食物(如海鲜)可能引发肠道不适。
2.运动与休息
适度活动:每日散步30分钟,促进盆腔血液循环,但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跳跃)。
禁止同房:促排卵期间卵巢增大,性行为可能引发卵巢扭转(腹痛、恶心需立即就医)。
睡眠质量: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导致激素紊乱。
3.个人卫生与防护
避免感染:取卵前3天禁止盆浴、游泳,防止阴道逆行感染。
注射部位护理:轮流更换注射部位(如腹部、大腿外侧),避免硬结形成。
心理调节:通过冥想、听音乐缓解焦虑,避免情绪波动影响内分泌。
取卵前准备:细节保障手术安全
1.术前检查
凝血功能:INR(国际标准化比值)需在1.0-1.5,避免出血风险。
传染病筛查:取卵前需确认乙肝表面抗原、HIV抗体等阴性。
阴道清洁:术前1天用碘伏冲洗阴道,减少感染几率。
2.术前禁食
取卵手术采用静脉麻醉,需术前8小时禁食、4小时禁水,防止术中呕吐误吸。
3.物品准备
携带身份证、医保卡、既往检查报告。
准备卫生巾(术后可能有少量阴道出血)、宽松衣物。
促排卵期间,患者需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避免剧烈运动与过度焦虑,同时密切配合医生监测卵泡发育。通过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既能保障用药安全,也能最大化提升促排效果,为成功受孕增添更多保障。
*图文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作为诊断依据,个体有差异,如有不适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