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试管婴儿过程中,卵泡数量少常让患者陷入焦虑,而黄体期促排方案凭借其打破周期限制、挖掘“沉睡卵泡”的特性,正成为卵巢功能低下人群的新希望。
1. 黄体期促排的原理
传统促排的局限性:常规促排通常在月经早期(卵泡期)进行,但卵泡少的患者可能反应不佳,或仅能获得少量卵子。
黄体期促排的优势:利用黄体期卵巢内仍存在未成熟卵泡的特点,通过外源性激素(如FSH/HMG)进行二次刺激,增加单周期获卵数。
2. 对卵泡少患者的适用性
可能受益人群:
- 卵巢储备功能减退(AMH低、基础卵泡少)。
- 卵泡期促排反应不佳(如仅获1-2枚卵子)。
- 需要紧急攒卵的患者(如肿瘤治疗前生育力保存)。
潜在效果:
- 增加获卵机会:通过黄体期+卵泡期双重刺激,可能在一个月经周期内获取两次卵子。
- 改善胚胎累积:对于卵泡少的患者,多次促排可积累更多胚胎,提高试管成功率。
3. 临床证据与局限性
支持数据:
部分研究表明,LPS可增加约30-50%的获卵数,且卵子质量与常规促排无显著差异。
适用于拮抗剂方案或微刺激方案失败后的补救性促排。
局限性:
个体差异大:并非所有患者黄体期都能发现可刺激的卵泡。
激素干扰风险:黄体期高孕酮可能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需全胚冷冻(FET)。
周期延长:需密切监测,避免卵巢过度刺激(OHSS)。
4. 实际应用建议
需评估的条件:
超声确认黄体期存在窦卵泡(AFC ≥ 2-3个)。
激素水平(孕酮>3ng/mL)表明处于黄体期。
联合方案:
常与“双刺激”(DuoStim)结合,即同一周期内卵泡期+黄体期两次取卵。
个体化决策:需由生殖医生根据年龄、卵巢功能、既往促排历史综合判断。
5. 其他替代方案
如果黄体期促排效果仍不理想,可考虑:
微刺激或自然周期试管:减少药物负担,聚焦单卵泡质量。
预处理改善卵巢反应:如DHEA、生长激素(GH)辅助。
卵子捐赠:对于反复失败的低储备患者。
黄体期促排为卵泡少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增加获卵数的可能,但需严格评估适应症并由经验丰富的生殖中心操作。其成功率因人而异,建议结合自身情况与医生详细讨论利弊。
*图文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作为诊断依据,个体有差异,如有不适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