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期促排的卵泡监测和常规促排有什么不同?

提问时间:2025-09-15 09:45· 111浏览· 点赞人数23

黄体期促排的卵泡监测和常规促排有什么不同?

相关问题

Related issues

黄体期促排作为卵巢储备不足患者的“补救方案”,通过利用排卵后残留卵泡实现二次取卵,其卵泡监测流程与常规促排存在本质差异,需结合黄体期激素环境调整监测策略。

启动时间与监测背景

常规促排:

通常在月经周期第2-3天启动,此时卵巢处于基础状态,无优势卵泡发育。监测重点为从基础窦卵泡中筛选并促进主导卵泡生长。

黄体期促排:

在排卵后(月经周期第21-23天)启动,此时卵巢内可能残留未发育的小卵泡(直径通常<8-12mm)。监测需先确认排卵完成(如通过孕酮水平升高或B超观察黄体形成),再评估剩余卵泡的发育潜力。

监测频率与重点

常规促排:

频率:通常每2-3天监测一次,后期可能每日监测。

重点:跟踪主导卵泡的生长速度(每日增长1-2mm)、形态(圆形、壁薄)及位置(移向卵巢表面),同时监测雌激素(E2)水平以评估卵泡成熟度。

黄体期促排:

频率:因卵泡发育基础较差,需更密集监测(每1-2天一次),尤其在促排后期。

重点:

  • 确认剩余卵泡是否响应促排药物(如FSH)开始发育;
  • 避免卵泡黄素化(未破裂卵泡持续增大但未排卵);
  • 监测孕酮水平,防止黄体功能不足影响卵泡发育。

药物使用差异

常规促排:

直接使用促性腺激素(如FSH、HMG)刺激卵泡生长,无需额外黄体支持。

黄体期促排:

黄体支持:促排前需补充黄体酮(如阴道栓剂)维持黄体功能,为卵泡发育提供激素支持;

药物调整:因黄体期卵泡对FSH敏感性较低,可能需更高剂量或联合使用来曲唑/克罗米芬增强卵泡反应。

触发排卵时机

常规促排:

当主导卵泡直径≥18mm、雌激素水平达标(如E2>200pg/mL/卵泡)时,注射HCG或GnRH-a触发排卵。

黄体期促排:

标准更严格:需至少1个卵泡≥18mm、2个≥17mm或3个≥16mm,且多数卵泡直径>14mm时触发,以降低周期取消风险;

避免早发LH峰:黄体期高孕激素环境可自然抑制LH峰,但需密切监测LH水平,防止意外排卵。

后续处理与风险

常规促排:

取卵后根据子宫内膜条件决定鲜胚移植或冻胚移植,OHSS风险较高(尤其多卵泡发育时)。

黄体期促排:

必须冻胚移植:因黄体期子宫内膜容受性差,鲜胚移植成功率低,需全胚冷冻后择期解冻移植;

OHSS风险较低:黄体期卵泡发育同步性较好,且用药量相对谨慎,但获卵数>8枚时仍需警惕;

用药周期长:从黄体支持到取卵需10-15天,费用较高(因药物用量增加及胚胎冷冻成本)。

适用人群差异

常规促排:

适用于卵巢功能正常或轻度低反应患者,目标为获取足够数量的优质卵子。

黄体期促排:

核心人群:卵巢储备功能下降(DOR)、高龄(≥35岁)、常规促排获卵少(如<3枚)或需多次取卵的患者;

优势:通过挖掘排卵后剩余卵泡,增加单周期获卵机会,提高累计妊娠率。

黄体期促排的卵泡监测需兼顾黄体功能维护与卵泡发育评估,通过动态调整药物剂量和精准把握扳机时机,在规避卵巢过度刺激风险的同时提升获卵效率,为卵巢低反应患者开辟了更灵活的生育窗口。

*图文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作为诊断依据,个体有差异,如有不适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