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生殖试管黄体期促排方案凭借其独特优势逐渐进入临床视野。与传统促排方案相比,其用药剂量通常更低,这一差异源于方案设计的核心逻辑与适用人群的不同。
黄体期促排剂量差异的原因
激素环境不同:
卵泡期促排:月经初期(卵泡期)的FSH(促卵泡激素)水平自然较高,卵巢对促排药物反应更敏感,通常需要较高剂量(如150-450 IU/天)。
黄体期促排:黄体期孕酮水平升高,抑制了FSH分泌,卵巢对外源性促性腺激素的反应性降低,但卵泡发育阈值更低,因此可能只需较低剂量(如75-225
IU/天)即可启动卵泡生长。
卵泡募集基础不同:
黄体期促排针对的是卵泡期中未被选为"优势卵泡"的小窦卵泡(这些卵泡处于"静止状态"),它们对低剂量激素也可能响应。
临床常用方案对比
项目 | 常规卵泡期促排 | 黄体期促排 |
---|---|---|
启动时间 | 月经第2-3天 | 排卵后(黄体中期,约周期第21天) |
常用药物 | FSH/LH(如果纳芬、普利康) | FSH(单用或联合低剂量LH) |
典型剂量 | 150-450 IU/天 | 75-225 IU/天 |
用药时长 | 8-12天 | 10-14天(因卵泡启动较慢) |
需个体化调整的情况
- 卵巢高反应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黄体期促排可能需进一步降低剂量(如75-150 IU/天),以避免过度刺激(OHSS风险)。
- 卵巢低反应者:即使黄体期促排,也可能需要接近常规剂量(如225-300 IU/天),但需密切监测卵泡生长。
- 联合方案:若采用"双刺激"(同一周期内卵泡期+黄体期促排),第二次黄体期促排的剂量通常比第一次更低。
黄体期促排的注意事项
- 卵泡生长较慢:因黄体期孕酮的抑制作用,卵泡发育速度可能延迟,需延长用药时间。
- 内膜不同步问题:黄体期促排时子宫内膜已进入分泌期,不适合新鲜胚胎移植,需全胚冷冻(FET周期)。
- 激素监测重点:需关注孕酮水平,过高可能抑制卵泡发育,必要时调整用药。
为什么医生可能选择低剂量?
- 减少OHSS风险:黄体期本身孕酮升高,卵巢血管通透性增加,低剂量可降低过度刺激风险。
- 成本效益:小卵泡对低剂量FSH敏感,避免药物浪费。
- 累积胚胎策略:适用于卵巢功能减退者,通过多次低剂量促排积攒胚胎。
黄体期促排的剂量通常比常规促排低30%-50%,但最终方案需由生殖医生根据AMH、基础卵泡数(AFC)、既往促排反应等因素制定。如果前次促排反应不佳或过度,医生可能会在下一周期调整剂量或转换促排时机。
*图文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作为诊断依据,个体有差异,如有不适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