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管黄体期促排的受精率和胚胎质量如何?

提问时间:2025-08-16 10:40· 87浏览· 点赞人数23

黄体期促排的受精率和胚胎质量如何?

黄体期促排作为辅助生殖技术的新选择,因能抑制自发LH峰、减少药物干扰,理论上可提升卵子成熟度,但受精率与胚胎质量仍受个体卵巢功能、年龄及医疗方案精准度影响。

黄体期促排受精率

与卵泡期促排相当:多数研究表明,黄体期促排获得的卵子受精率与常规卵泡期促排(Follicular Phase Stimulation,FPS)无显著差异。

  • 受精率通常在60%-80%之间,具体取决于实验室条件、精子质量及卵子成熟度。
  • 部分研究指出,黄体期卵泡的卵母细胞可能因激素环境差异(如高孕酮水平)导致部分卵子成熟度不足,但通过严格筛选(MII卵子)可维持正常受精率。

关键因素:

  • 卵子成熟度:黄体期卵泡中可能存在更多未成熟卵母细胞,需通过IVM(体外成熟)技术辅助。
  • 精子质量:单精子注射(ICSI)通常被推荐用于黄体期促排周期,以优化受精结果。

黄体期促排胚胎质量

与卵泡期胚胎质量相近:

部分临床数据显示,黄体期获得的胚胎在形态学评分(如D3卵裂球均匀性、囊胚形成率)上与卵泡期胚胎无显著差异。

但少数研究提示,黄体期胚胎的囊胚形成率可能略低,可能与卵母细胞暴露于高孕酮环境有关。

染色体异常风险:

目前未发现黄体期胚胎的非整倍体率(染色体异常)显著高于卵泡期胚胎。但需更多大样本研究验证。

黄体期促排临床妊娠率

累积周期优势:黄体期促排常作为“双刺激”(DuoStim)的一部分(同一月经周期内进行卵泡期+黄体期两次促排),可增加可用胚胎数量,提高累积妊娠率。

单周期比较:单独黄体期促排的新鲜胚胎移植妊娠率可能略低(因内膜不同步),但冻胚移植周期与常规方案相当。

黄体期促排适用人群与注意事项

适合人群:卵巢低反应(POR)患者、卵泡期获卵少、时间紧迫(如肿瘤患者生育力保存)。

需注意问题:

  • 内膜准备:黄体期促排后新鲜周期移植需谨慎,因内膜可能受高孕酮影响,多数选择冻胚移植。
  • 激素干扰:黄体期促排可能延长卵巢刺激时间,需密切监测激素水平(如孕酮、LH)。

黄体期促排受精率与常规方案相近,依赖实验室技术和ICSI应用。胚胎质量总体可接受,但可能存在囊胚形成率略低的风险,需个体化评估。

对于低反应患者,黄体期促排(尤其是DuoStim)可增加获卵数和胚胎储备,提高累积成功率。

*图文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作为诊断依据,个体有差异,如有不适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