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期促排通过高孕激素环境抑制早发LH峰,为卵泡发育提供稳定激素支持,多项研究显示其囊胚形成率可达60%-70%,尤其适合卵巢低反应及高龄患者。
囊胚形成率的整体数据
与卵泡期促排相近或略低:
部分研究表明,黄体期获得的卵子形成的囊胚率与卵泡期无显著差异(约40%-50%的可利用胚胎能发育至囊胚)。
另一些研究提示,黄体期囊胚形成率可能略低(低5%-10%),可能与黄体期高孕酮环境对卵母细胞成熟或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有关。
关键研究结果:
一项针对卵巢低反应患者的研究发现,黄体期促排的囊胚形成率为45.2%,而卵泡期促排为4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ertil Steril,2018)。
但少数报道指出,黄体期胚胎的发育速度可能稍慢,导致囊胚形成时间延迟或比例下降。
影响囊胚形成率的因素
1.卵母细胞质量
成熟度:黄体期卵泡中未成熟卵(GV/MI)比例可能略高,需通过IVM(体外成熟)技术优化,成熟卵(MII)的囊胚潜力与常规周期相似。
激素环境:黄体期高孕酮可能干扰卵母细胞减数分裂,但通过ICSI和胚胎培养技术可部分弥补。
2.胚胎培养体系
实验室条件(如培养液、气体环境、胚胎师经验)对囊胚形成率影响显著,技术成熟的中心可能缩小黄体期与卵泡期的差异。
3.患者个体差异
卵巢储备功能:卵巢低反应(POR)患者本身囊胚形成率较低,黄体期促排可能通过增加获卵数提高累积胚胎数,但单周期囊胚率可能仍低于高反应人群。
年龄因素:高龄患者(>35岁)的囊胚形成率普遍较低,黄体期促排的优势更多体现在“多次刺激、累积胚胎”的策略上。
黄体期促排的特殊优势:DuoStim(双刺激)
对于时间紧迫或卵巢功能减退的患者,同一周期内进行卵泡期+黄体期两次促排(DuoStim)可显著增加可用囊胚数量:
研究显示,DuoStim的累积囊胚数比单次促排提高30%-50%,且黄体期囊胚的整倍体率(染色体正常)与卵泡期无显著差异(Hum Reprod,
2020)。
这种策略尤其适用于肿瘤患者的生育力保存或反复IVF失败者。
临床建议
冻胚移植为主:黄体期促排后通常选择全胚冷冻,因新鲜周期内膜可能不同步(孕酮升高),冻胚移植的妊娠率与常规周期相当。
个体化评估:需结合AMH、AFC、既往促排反应等指标,权衡黄体期促排的潜在收益(增加胚胎数)与囊胚率可能略低的风险。
囊胚形成率黄体期促排的囊胚率可能与卵泡期接近,或略低5%-10%,但通过优化实验室技术和ICSI可改善结果。
对于低反应患者,黄体期促排(尤其是DuoStim)能增加胚胎储备,提高累积活产率,而非单纯追求单周期囊胚率。
*图文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作为诊断依据,个体有差异,如有不适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