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期促排的胚胎移植后着床率如何?

提问时间:2025-08-16 12:42· 100浏览· 点赞人数23

黄体期促排的胚胎移植后着床率如何?

黄体期促排方案凭借其延长促排窗口、提高获卵数的优势,正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患者,其胚胎移植后的着床率表现备受关注。

现有研究数据

与卵泡期促排相近的着床率:

部分研究表明,黄体期促排获得的胚胎(尤其是囊胚)着床率与常规方案无显著差异。例如:

2017年一项针对卵巢低反应患者的研究显示,黄体期促排的胚胎着床率约为40%-45%,与卵泡期促排(40%-50%)接近。

黄体期促排的卵子若能正常受精并形成优质胚胎(如4AA/5AA囊胚),其着床潜力与其他来源的胚胎相当。

潜在挑战:

子宫内膜不同步:黄体期促排时,子宫内膜可能处于分泌期(受前一周期的黄体影响),若移植鲜胚可能导致胚胎-内膜不同步,影响着床。因此,全胚冷冻+冻胚移植(FET)更常被推荐。

胚胎质量:黄体期促排的卵子成熟度可能参差不齐,需通过胚胎培养和筛选(如PGT-A)提高可用胚胎质量。

影响着床率的关键因素

胚胎染色体正常率:

着床率与胚胎非整倍体率直接相关。黄体期促排的胚胎异常率是否更高仍存争议(如前所述),但高龄或卵巢功能减退患者本身异常率较高,需结合PGT-A筛选。

移植策略:

鲜胚移植:较少用于黄体期促排,因内膜可能不适合着床。

冻胚移植(FET):通过人工周期或自然周期准备内膜,可提高同步性,改善着床率。

患者群体特征:

黄体期促排多用于卵巢低反应(POR)或卵巢储备减退(DOR)患者,这类人群的着床率本身可能低于卵巢功能正常者。

试管胚胎移植临床建议

优先冻胚移植:为避免内膜不同步问题,建议全胚冷冻后择期移植,通过激素替代或自然周期优化内膜准备。

胚胎筛选:对高龄或反复失败患者,建议行PGT-A筛选整倍体胚胎,可显著提高着床率。

个体化方案:需综合评估促排反应、胚胎发育潜能及内膜条件,而非单纯依赖促排周期阶段。

研究局限性

目前多数数据来自小样本观察性研究,且黄体期促排多用于难治性患者(如POR),其着床率可能受混杂因素(如年龄、基础疾病)影响。需更多前瞻性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

在规范操作下(如冻胚移植+内膜准备),黄体期促排的胚胎着床率可达到与常规方案相近的水平,但需严格筛选胚胎并优化移植时机。对于卵巢低反应患者,黄体期促排是增加获卵机会的有效补充方案,但最终成功率仍需结合整体治疗策略评估。

*图文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作为诊断依据,个体有差异,如有不适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