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期促排(LPS)尤其适合卵巢储备低(DOR)或卵巢低反应(POR)的患者,可作为常规促排的补充策略,以增加获卵数和胚胎累积机会。以下是黄体期促排适用得具体分析。
为什么卵巢储备低的患者适合黄体期促排?
1. 卵巢低储备患者的特点
AMH低(<1.1 ng/mL)、AFC少(<5个)、FSH高(>10 IU/L)。
常规促排效果差:获卵数少(<3~4个),胚胎数量不足。
2. 黄体期促排的优势
✅ 利用“残留卵泡”:卵泡期促排后,黄体期仍可能存在未发育的小卵泡,黄体期促排可刺激这些卵泡继续生长。
✅ 增加获卵数:研究显示,黄体期促排可使卵巢低反应患者多获得1~3颗卵子,提高累计胚胎数。
✅ 减少周期等待时间:同一周期内可进行两次促排(卵泡期+黄体期),缩短治疗周期。
✅ 微刺激友好:黄体期促排常与低剂量方案(如拮抗剂、PPOS)结合,减少药物负担。
哪些卵巢储备低的患者最适合?
✅ 推荐使用的情况
- 既往促排获卵少(如<3个成熟卵泡)。
- AMH极低(如0.5~1.0 ng/mL),但仍有少量基础卵泡(AFC≥3)。
- 反复IVF失败,需尝试新策略增加胚胎储备。
- 紧急生育力保存(如癌症患者需尽快冻卵)。
❌ 可能不适用的情况
- 卵巢功能接近衰竭(AMH<0.1,FSH>25,AFC=0)。
- 黄体功能不全(孕酮极低,无法支持卵泡发育)。
- 严重子宫内膜问题(如粘连、息肉,需优先处理内膜)。
黄体期促排 vs. 常规促排(卵巢低储备患者)
对比项 | 黄体期促排(LPS) | 常规促排(卵泡期) |
---|---|---|
获卵数 | ↑(可多1~3颗) | 较少(尤其POR患者) |
卵子质量 | 略低(但差异不显著) | 较稳定 |
用药剂量 | 通常较低(微刺激适用) | 可能需高剂量(但效果有限) |
鲜胚移植 | 通常不可行(需冻胚) | 可行(根据内膜情况) |
OHSS风险 | 低 | 低(因卵泡少) |
注意事项
- 管理预期:即使增加获卵数,卵巢低储备患者的妊娠率仍较低(需多周期累积)。
- 避免过度刺激:连续促排需间隔1~2个月,监测卵巢反应。
- 经济与心理准备:可能需多次促排才能获得足够胚胎。
黄体期促排通过二次利用卵泡资源,为卵巢储备低的患者提供了突破生育困境的有效途径,但需严格评估适应症并制定个性化方案,以平衡获益与安全性。
*图文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作为诊断依据,个体有差异,如有不适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