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卵针是获取卵子的关键工具。许多女性在接受取卵手术前,都会关心取卵针的粗细以及穿刺过程是否会对卵巢造成损伤,毕竟这关系到手术的安全性与自身的健康。
取卵针的粗度与型号
取卵针的粗度通常以“G”(Gauge)为单位表示,数值越小,针头越粗。临床上常见的取卵针型号及对应粗度如下:
- 16G:约1.60mm
- 17G:约1.36mm(常用)
- 18G:约1.21mm(常用)
- 19G:约1.08mm
- 20G:约0.90mm
- 21G:约0.82mm
医生会根据患者卵巢位置、卵泡数量及个人操作习惯选择合适的针头型号。例如,卵泡较多或卵巢位置较深时,可能选用稍粗的针头以提高效率;而卵泡较少或卵巢敏感者,则可能选择更细的针头以减少创伤。
取卵针穿刺是否会损伤卵巢?
1.规范操作下的安全性
超声引导定位:取卵手术通常在阴道超声引导下进行,医生可实时观察针头位置,确保精准穿刺卵泡,避免损伤卵巢及周围组织。
针头设计优化:取卵针尖端设计精细,直径较小,能够减少对卵巢组织的机械性损伤。
卵巢的弹性与韧性:卵巢本身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承受穿刺针的穿刺。
麻醉与短操作时间:手术通常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下进行,患者无疼痛感;且操作时间较短(约10-20分钟),进一步降低了损伤风险。
2.可能的并发症风险
- 卵巢出血:穿刺针可能损伤卵巢内毛细血管,导致少量出血(通常可自行吸收)。若出血较多,可能引发腹腔内出血,出现腹痛、头晕等症状。
- 感染:手术可能破坏阴道及盆腔的自然防御屏障,增加感染风险(如盆腔炎、卵巢炎),表现为腹痛、发热、白带异常等。
-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促排卵药物的使用可能导致多个卵泡发育,使卵巢体积增大、血管通透性增加,引发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腹水、胸水,甚至危及生命。
- 卵巢功能受损:多次取卵或操作不当可能损伤卵巢组织,影响卵巢功能,导致月经失调、排卵异常,甚至增加卵巢早衰风险。
如何降低取卵手术的风险?
1.术前评估与准备:医生会通过血液激素水平检测、超声波检查等评估卵巢功能,制定个性化促排卵方案,减少并发症风险。
2.术后护理与观察:
- 术后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物搬运,以减少出血和感染风险。
- 密切关注身体变化,如出现剧烈腹痛、持续出血、发热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3.心理支持:保持轻松心态,避免过度焦虑,有助于身体恢复和后续治疗。
取卵针的粗细选择需结合个体情况,而穿刺本身在规范操作下对卵巢的损伤风险较低。但术后仍需密切观察身体反应,严格遵循医嘱护理,以最大程度保障生殖健康与手术效果。
*图文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作为诊断依据,个体有差异,如有不适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