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管筛选性别是否会导致胚胎浪费更多,始终是备受争议的焦点。尽管三代试管婴儿技术能通过基因检测实现性别筛选,但胚胎活检、冷冻解冻等操作可能降低胚胎存活率,且非医学指征的性别选择本身就面临伦理与法律的双重限制。
技术流程决定了胚胎的“高损耗”
首先要理解试管婴儿(IVF)和性别筛选(通常是PGT-A技术)的基本流程:
- 1.促排卵与取卵:女性通过药物刺激卵巢,产生多个卵子(而非自然周期中的1个)。
- 2.受精与培养:取出的卵子与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在实验室里培养5-6天,发育成由100多个细胞组成的“囊胚”。
- 3.活检:从每个囊胚上取出几个细胞(这部分将来会发育成胎盘,而不是胎儿本身),送去进行遗传学检测(PGT),其中就包括了染色体筛查(看是否正常)和性别鉴定。
- 4.等待结果:在等待检测结果的几天到一周内,所有被活检的囊胚都必须被冷冻起来。
- 5.筛选与移植:检测结果回来后,医生和夫妇会根据结果选择要移植的胚胎。如果目的是选择性别,那么不符合目标性别的、健康的胚胎就会被弃用。同时,染色体异常的胚胎也会被弃用。
在这个流程中,“损耗”或“弃用”发生在多个环节:
自然损耗:并非所有卵子都能受精,也并非所有受精卵都能发育到可供活检的囊胚阶段。这是IVF本身固有的损耗,与是否筛选性别无关。
遗传学异常:PGT检测会发现很大一部分胚胎存在染色体非整倍体(染色体数量异常)问题。这些胚胎通常无法着床,会导致流产,或出生后有严重疾病,因此会被弃用。这是PGT技术旨在解决的核心问题——选择健康的胚胎。
性别筛选:这是在健康胚胎中进行的一次“再筛选”。假设通过PGT检测,你有5个染色体健康的胚胎,其中3个是女性,2个是男性。如果你只想移植男性胚胎,那么那3个健康的女性胚胎就会被弃用。这部分额外的弃用,就是直接由非医学目的的性别选择造成的。
“浪费”(Waste) vs “弃用”(Discard)—— 一个重要的伦理区分
这个词需要谨慎使用,因为它带有强烈的负面价值判断。
从支持者的角度看:这些被弃用的胚胎(无论是因异常还是因性别)本身就不会被移植。与其移植一个注定会失败或带来痛苦的胚胎,不如从一开始就选择最健康、最符合家庭期望的那个。他们不认为这是“浪费”,而是医疗选择和资源优化。
从反对者(特别是某些宗教和伦理观点)的角度看:每一个胚胎都具有发展成为人类的潜力,都应享有同等的尊严。仅仅因为性别不符合父母期望就将其丢弃,是一种对生命的“浪费”和不尊重。这种观点认为,生命权不应基于任何特征(包括健康状况和性别)而被筛选。
与不筛选性别的常规IVF对比
常规IVF(不进行PGT):医生会根据胚胎的形态(在显微镜下看起来好不好)选择一个“评级最高”的胚胎进行移植。他们不知道这个胚胎的染色体是正常还是异常,也不知道其性别。移植后,如果胚胎本身染色体异常,则大概率会着床失败或流产。这种情况下,被“浪费”的是一次移植机会、时间和情感,以及一个本就不健康的胚胎。
IVF+PGT(包括性别筛选):在移植前就知道了胚胎的健康状况和性别。可以避免移植不健康的胚胎,从而降低流产率,提高单次移植成功率。但代价是,过程中会产生更多明知健康但不会被使用的胚胎,这些胚胎通常会被无限期冷冻、捐赠给科研、或销毁。
是会被筛选掉一些胚胎,筛选性别会导致更多健康胚胎被弃用。
从纯数字角度看:它增加了一层额外的筛选标准,必然导致符合最终移植标准的胚胎数量减少。
从伦理角度看:这是整个过程中争议最大的部分。它引发了关于生命起点、父母选择权、以及社会性别平等等深层次的辩论。
因此,各国之所以严格限制非医学原因的性别选择,除了防止性别失衡的社会原因外,对胚胎伦理地位的考量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图文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作为诊断依据,个体有差异,如有不适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