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常因卵巢功能受损或对常规促排药物反应不佳而面临生育难题,微刺激方案凭借其温和低刺激的特点,正成为这类患者的可行选择。
1. 微刺激方案的特点
适用人群:通常用于卵巢储备功能下降、高龄或对常规促排反应不佳的患者。
药物剂量:使用较低剂量的促排卵药物(如克罗米芬、来曲唑+小剂量促性腺激素),减少卵巢过度刺激风险(OHSS)。
周期短:治疗时间较短,取卵数较少(通常1-3枚),胚胎质量可能更优。
2.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影响
卵巢储备:若异位症导致卵巢囊肿或手术损伤,可能降低卵巢功能,此时微刺激可能更合适。
内膜环境:异位症可能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需评估是否合并腺肌症或粘连。
炎症状态:异位症可能引发盆腔炎症,需在促排前控制炎症(如药物或手术)。
3. 选择微刺激的潜在优势
降低风险:减少高剂量激素对异位病灶的刺激(理论上可能延缓复发)。
更温和:适合卵巢功能较差或既往常规促排效果不理想的患者。
经济负担轻:药物成本较低,周期灵活性高。
4. 需谨慎的情况
卵巢储备正常:若卵巢功能良好,常规拮抗剂或长方案可能获卵更多。
严重内膜异位症:合并深部浸润型或较大巧囊时,可能需先手术处理。
胚胎需求高:微刺激获卵数少,需多次取卵积累胚胎。
5. 临床建议
个体化评估:通过AMH、窦卵泡计数(AFC)、既往促排反应等综合判断。
联合管理:促排前可使用GnRH-a预处理(3-6个月)抑制异位病灶,提高成功率。
权衡利弊:与生殖医生讨论微刺激的预期效果(如活产率)与其他方案的差异。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以选择微刺激,但需严格评估卵巢功能、疾病严重程度及生育需求。微刺激更适合卵巢功能减退或需避免过度刺激的患者,而病情较轻或卵巢功能正常者可能更适合常规方案。最终决策应由生殖科与内异症专科医生共同制定。
*图文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作为诊断依据,个体有差异,如有不适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