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卵后,若幸运的精子未能与卵子邂逅结合,女性的身体便悄然开启一场无声的“转变”——激素水平波动、子宫内膜开始脱落,为下一次可能的受孕默默做着新一轮的准备。
1. 黄体期(排卵后至月经前)
黄体形成:排卵后卵泡转变为黄体,分泌孕酮和雌激素,为可能的受精卵着床做准备。
激素变化:
孕酮升高:使子宫内膜增厚、血管丰富,维持适宜受精卵着床的环境。
雌激素二次高峰:与孕酮协同作用,抑制新的卵泡发育。
2. 黄体退化(未受精时)
激素下降:若未受精,黄体在排卵后约10-14天逐渐萎缩,孕酮和雌激素水平骤降。
子宫内膜脱落:激素撤退导致子宫内膜失去支持,崩解脱落,形成月经。
3. 月经来潮
出血:脱落的内膜与血液混合排出,持续3-7天,量约20-80ml。
新的周期开始:随着月经结束,垂体重新分泌FSH(促卵泡激素),启动下一周期卵泡发育。
4. 伴随症状(个体差异)
经前综合征(PMS):部分女性在黄体晚期可能出现乳房胀痛、情绪波动、疲劳等,与激素变化相关。
基础体温变化:排卵后体温升高约0.3-0.5℃(黄体期),月经来潮前回落。
5. 其他生理调整
宫颈黏液减少:变得稠厚,形成“黏液栓”,阻止细菌进入。
子宫收缩:前列腺素释放促进宫缩,帮助经血排出,可能引发痛经。
关键时间点
黄体寿命固定:约14天(除非妊娠),因此月经周期长度差异主要取决于卵泡期(排卵前)。
这些变化是生殖系统的自然调控过程,若出现异常(如严重痛经、周期紊乱),建议咨询医生评估激素或子宫健康状况。
*图文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作为诊断依据,个体有差异,如有不适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