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监测时,医生说的“卵泡数量”和“大小”是什么意思?

提问时间:2025-10-27 09:02· 188浏览· 点赞人数23

B超监测时,医生说的“卵泡数量”和“大小”意味着什么?

在B超监测促排过程中,医生常提到的“卵泡数量”和“大小”是评估卵巢反应和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这两个指标不仅反映卵泡发育情况,更直接关系到后续取卵和受孕的成功率。

卵泡数量的意义

1. 基础卵泡数(AFC)

定义:月经第2-3天通过B超观察双侧卵巢中直径2-9mm的窦卵泡数量。

临床意义:

  • 卵巢储备功能:AFC是评估卵巢储备的重要指标,数量减少(如<5-7个)可能提示卵巢功能下降,需调整促排卵方案。
  • 预测促排效果:AFC多者(如>12个)通常对促排卵药物反应良好,但需警惕过度刺激风险。

2. 促排期间卵泡数量

动态变化:促排卵药物会刺激多个卵泡同步发育,数量通常比基础状态多。

临床意义:

  • 药物反应:卵泡数量增加表明药物有效,但数量过多(如>20个)可能增加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风险。
  • 取卵策略:医生会根据卵泡数量决定取卵时机和数量,避免遗漏或过度刺激。

3. 异常情况

  • 卵泡数量过少:可能提示药物剂量不足、卵巢反应差或存在卵巢早衰。
  • 卵泡数量过多:需警惕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或过度刺激,可能需调整药物剂量或方案。

卵泡大小的意义

1. 卵泡生长规律

正常速度:卵泡每天增长约1-2mm,从月经第5天开始,至排卵前直径达18-25mm。

临床意义:

  • 发育同步性:多个卵泡大小相近(如直径差<3mm)表明发育同步,取卵后胚胎质量更均衡。
  • 排卵预测:主导卵泡直径达18-20mm时,通常会在24-48小时内排卵。

2. 关键大小节点

  • <10mm:卵泡处于早期发育阶段,需继续监测生长速度。
  • 10-14mm:卵泡进入快速生长期,需密切观察形态变化。
  • 15-17mm:接近成熟,需结合激素水平判断排卵时机。
  • ≥18mm:成熟卵泡,具备受精能力,可安排取卵或触发排卵。

3. 异常大小

  • 卵泡过大(>25mm):可能提示老化或黄素化未破裂卵泡综合征(LUFS),需通过破卵针或穿刺处理。
  • 卵泡过小(<16mm):可能未完全成熟,排出后受精能力下降,需调整促排方案。

卵泡数量与大小的协同评估

1. 理想状态

数量:单侧卵巢3-5个优势卵泡(直径16-22mm),双侧共6-10个。

大小:主导卵泡直径18-20mm,其余卵泡直径差<3mm。

临床意义:此状态下取卵数量适中,胚胎质量较高,多胎妊娠风险可控。

2. 异常组合

多卵泡+大小不均:可能提示药物反应过度或卵巢局部环境异常,需调整剂量或方案。

少卵泡+生长缓慢:可能需延长促排时间或更换药物类型(如从克罗米芬改为来曲唑)。

监测中的注意事项

1. 医生关注点

卵泡形态:除大小外,医生会观察卵泡边界是否清晰、内部透声是否均匀,以排除囊肿或出血。

子宫内膜厚度:排卵前子宫内膜厚度应达8-14mm,过薄可能影响胚胎着床。

2. 患者配合

按时返院:严格遵循医生安排的监测时间,避免漏检导致误判。

记录症状:如出现腹痛、腹胀或阴道出血,需及时告知医生,可能提示OHSS或卵泡破裂。

*图文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作为诊断依据,个体有差异,如有不适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