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前筛查如同孕期的一道“安全网”,通过超声、血清学检测等手段,能筛查出唐氏综合征、神经管缺陷等重大疾病风险,但无法覆盖所有异常,需理性看待其“预警”而非“确诊”的功能。
产前筛查能查什么?
1.染色体异常
唐氏综合征(21-三体)、18-三体、13-三体等。
筛查方法:
早孕期联合筛查(NT超声 + 血清学指标PAPP-A、β-hCG)。
中孕期血清筛查(AFP、hCG、uE3等)。
无创DNA产前检测(NIPT):针对常见染色体异常,准确性较高(>95%)。
2.开放性神经管缺陷(如脊柱裂)
主要通过中孕期血清AFP升高联合超声排查。
3.部分遗传病(需针对性筛查)
如地中海贫血(夫妻血常规+血红蛋白电泳筛查基因携带风险)。
产前筛查的局限性
- 非确诊手段:仅提示风险(如“高风险”或“低风险”)。
- 假阳性/假阴性可能:例如NIPT对21-三体的检出率约99%,但仍存在漏检。
- 无法覆盖所有疾病:单基因病(如 SMA、DMD)、结构异常(如先心病)等需其他检查。
如何确诊胎儿是否患病?
若筛查提示高风险,需通过产前诊断确认:
- 绒毛穿刺(11-14周):取胎盘绒毛组织检测染色体或基因。
- 羊水穿刺(16-22周):分析羊水细胞染色体/基因,黄金标准。
- 脐带血穿刺(晚孕期):特殊情况下采用。
注意:穿刺存在轻微流产风险(约0.1%-0.3%),需权衡利弊。
哪些情况建议直接产前诊断?
- 夫妻为同型地贫、SMA等遗传病携带者。
- 既往生育过染色体异常患儿。
- 超声提示胎儿结构异常。
筛查 ≈ “风险预警”,诊断 ≈ “确诊工具”。即使筛查低风险,也需按时产检(如大排畸超声)。遗传病高风险家庭建议孕前或早孕期咨询遗传学专家。
*图文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作为诊断依据,个体有差异,如有不适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