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哪些项目?

提问时间:2025-09-24 10:37· 119浏览· 点赞人数23

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哪些项目?

凝血功能是人体维持血液正常流动与防止异常出血的“精密防线”。当出现易淤青、鼻出血不止或手术出血风险增加时,凝血功能检查便成为排查病因的关键手段,其涵盖的项目能系统评估血液凝固与溶解的动态平衡。

常规凝血功能筛查试验

1.凝血酶原时间(PT)

检测内容: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因子Ⅱ、Ⅴ、Ⅶ、Ⅹ)的功能。

临床意义:

延长:提示维生素K缺乏、肝病、口服抗凝药(如华法林)或凝血因子缺乏。

缩短:见于高凝状态(如血栓前状态、妊娠晚期)。

参考值:11~13秒(不同实验室可能略有差异)。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检测内容: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因子Ⅷ、Ⅸ、Ⅺ、Ⅻ)及共同途径(因子Ⅱ、Ⅴ、Ⅹ)的功能。

临床意义:

延长:提示血友病(因子Ⅷ或Ⅸ缺乏)、肝病、狼疮抗凝物阳性或使用肝素。

缩短:见于高凝状态或血栓性疾病。

参考值:25~35秒。

3.凝血酶时间(TT)

检测内容:反映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过程,受抗凝物质(如肝素、D-二聚体)影响。

临床意义:

延长:提示纤维蛋白原缺乏、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或存在抗凝物质。

缩短:无明确临床意义。

参考值:16~18秒。

4.纤维蛋白原(Fib)

检测内容:直接测定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临床意义:

降低: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肝病或严重营养不良。

升高:提示感染、炎症、肿瘤或血栓前状态。

参考值:2~4 g/L。

凝血因子检测(特殊情况下需进一步检查)

1.凝血因子活性测定

项目:如因子Ⅷ、Ⅸ、Ⅺ、Ⅻ活性测定。

临床意义:确诊血友病(因子Ⅷ或Ⅸ缺乏)或其他凝血因子缺乏症。

2.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原及活性

临床意义:诊断血管性血友病(vWD),表现为黏膜出血(如鼻出血、牙龈出血)。

血栓相关指标

1.D-二聚体

检测内容: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的特异性产物。

临床意义:

升高:提示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DIC或近期手术/创伤。

阴性排除价值:D-二聚体正常可基本排除急性血栓形成。

参考值:<0.5 mg/L(不同检测方法可能不同)。

2.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临床意义:反映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性,升高见于DIC、溶栓治疗或肿瘤。

血小板功能相关检查

1.血小板计数(PLT)

临床意义:

减少:提示血小板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破坏增加(如ITP)或消耗过多(如DIC)。

增多:见于感染、炎症或骨髓增殖性疾病。

参考值:(100~300)×10⁹/L。

2.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

检测内容:评估血小板在诱导剂(如ADP、胶原、肾上腺素)作用下的聚集能力。

临床意义:

降低:提示血小板功能缺陷(如尿毒症、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疗效监测)。

升高:见于高凝状态或血栓前状态。

特殊凝血检查

1.狼疮抗凝物(LA)

临床意义:阳性提示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增加血栓和反复流产风险。

2.抗凝血酶Ⅲ(AT-Ⅲ)

临床意义:

降低:提示遗传性AT-Ⅲ缺乏或获得性减少(如肝病、DIC),易形成血栓。

升高:无明确临床意义。

3.蛋白C(PC)和蛋白S(PS)

临床意义:

缺乏:导致易栓症,增加静脉血栓风险。

检测前需停用华法林至少2周,避免假性降低。

凝血功能检查的临床应用场景

术前评估:预防术中出血或血栓形成。

抗凝治疗监测:如华法林(PT/INR)、肝素(APTT)剂量调整。

血栓性疾病诊断:如DVT、PE、DIC。

出血性疾病筛查:如血友病、vWD、ITP。

妊娠管理:评估复发性流产或胎停育的血栓风险。

慢性病监测:如肝病、肾病、肿瘤患者的凝血状态。

注意事项

采血要求:空腹静脉血,避免剧烈活动(防止血小板激活)。

药物影响:华法林、肝素、阿司匹林等药物可能干扰结果,需告知医生用药史。

结果解读: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如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综合判断。

*图文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作为诊断依据,个体有差异,如有不适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