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图标查看手机版

两次移植失败是否要做ERA检测(内膜容受性检查)?

经历两次试管移植失败后,许多患者陷入“是否该做ERA检测”的困惑——这项通过基因分析定位“黄金种植窗”的技术,究竟能否为反复失败者打开希望之门?

什么是ERA检测?

目的:评估子宫内膜的“种植窗”(WOI),即内膜最适合胚胎着床的时间段。

适用人群:反复移植失败(≥2次优质胚胎未着床)、疑似内膜容受性异常者。

方法:通过内膜活检+基因检测,判断最佳移植时间(如是否需提前或推迟1-2天)。

两次失败后是否要做ERA?需考虑以下因素

建议优先排查其他常见失败原因

ERA检测并非首选,应先排除更普遍的问题:

  • 胚胎因素:胚胎染色体异常(尤其高龄或卵子质量差者,可考虑PGT-A筛查)。
  • 宫腔环境:宫腔粘连、息肉、内膜炎(需宫腔镜+CD138免疫组化)。
  • 免疫/凝血问题:如抗磷脂综合征、NK细胞活性异常等(相关血液检查)。
  • 激素水平:黄体功能不足、甲状腺功能异常等。

若以上检查均无异常,且胚胎质量良好,则ERA的参考价值更大。

ERA的适用场景

  • 反复着床失败(RIF):3次及以上移植优质胚胎未孕,或2次失败但内膜形态/厚度异常。
  • 既往内膜活检提示容受性异常:如慢性子宫内膜炎治疗后仍失败。
  • 个性化移植需求:自然周期/激素替代周期(HRT)中内膜发育不同步。

ERA的局限性

  • 并非万能:约20%-30%的反复失败患者通过ERA调整移植时间后成功,但多数研究认为其效益可能被高估(尤其对于首次检测者)。
  • 结果波动性:内膜容受性可能随周期变化,不同周期检测结果可能存在差异。
  • 费用较高:国内约5000-8000元,且需额外周期进行活检。

临床建议

两步走策略

先全面检查:宫腔镜、胚胎染色体筛查(如有剩余胚胎)、免疫凝血指标、内分泌等。

再考虑ERA:若其他问题已排除或治疗无效,可与医生讨论ERA的可行性。

特殊人群优先:

内膜薄或反复内膜发育不同步者。既往移植优质囊胚(如4AA)仍失败者。

两次移植失败后,ERA检测可能有帮助,但非必需。建议优先完成基础排查(宫腔镜、胚胎染色体、免疫等),若均无异常,再与医生讨论是否进行ERA。同时需权衡经济成本和心理预期,避免过度依赖单一检测。

*图文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作为诊断依据,个体有差异,如有不适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上一篇:试管反复失败患者应该尝试什么方案?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