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因素导致的反复流产让许多家庭陷入困境。尽管免疫治疗可针对性改善母体排斥反应,但对于存在高龄、既往胚胎染色体异常史或多次不明原因流产的夫妇,PGS技术通过筛查胚胎染色体异常,仍能提供额外的妊娠保障。
1. 明确流产的主要原因
免疫因素:如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NK细胞活性异常、自身免疫疾病(如红斑狼疮)等,可能引发母体对胚胎的排斥反应,导致复发性流产(≥2次)。
胚胎遗传异常:约50%-60%的早期流产与胚胎染色体非整倍体(如21三体、16三体等)相关,尤其是高龄(≥35岁)或既往有胚胎异常妊娠史的患者。
若已确认免疫问题(如实验室检查+临床诊断),需优先治疗免疫因素,而非直接依赖PGS。
2. PGS的适用场景
适合PGS的情况:
反复流产(≥2次)且怀疑胚胎染色体问题(如既往流产胚胎检测到非整倍体)。
高龄(≥35岁)或卵巢储备功能下降,胚胎非整倍体风险较高。
夫妇自身存在染色体平衡易位等遗传异常。
PGS可能不优先考虑的情况:
流产明确由免疫因素导致(如抗磷脂抗体阳性且其他检查正常)。
年轻(<35岁)、卵巢功能正常,且无胚胎染色体异常史。
3. 免疫问题与PGS的协同作用
即使存在免疫因素,胚胎染色体异常仍可能共存。若患者符合以下条件,可考虑联合免疫治疗+PGS:
反复流产且免疫治疗(如低分子肝素、激素、免疫球蛋白)后仍失败。
高龄或胚胎染色体异常高风险群体。
注意:PGS无法解决免疫排斥问题,需同步进行免疫治疗(如抗凝、免疫调节)。
4. 临床建议步骤
全面评估:
检查免疫指标(抗磷脂抗体、NK细胞、甲状腺抗体等)。
夫妇染色体核型分析、既往流产胚胎的遗传检测(如有)。
针对性治疗:
免疫问题:抗凝(如阿司匹林/肝素)、免疫抑制剂(如泼尼松)、IVIG等。
若怀疑胚胎因素,再考虑PGS。
个体化决策:
与生殖免疫学、生殖遗传学专家共同制定方案,平衡获益与风险(如PGS的胚胎损伤风险、成本等)。
若流产明确由免疫因素导致,且无其他指征(如高龄、胚胎异常史),无需常规做PGS。
需结合PGS的情况,当免疫治疗失败、高龄或胚胎染色体异常高风险时,PGS可辅助筛选整倍体胚胎,提高活产率。
*图文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作为诊断依据,个体有差异,如有不适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